🇬🇧 English 🇵🇹 Português 🇨🇳 简体字


祈愿:主页              大纲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Alex Li Trisoglio

祈愿:第九周 – 延续

2024年5月11日
50 分钟

参考偈颂:无

视频 / 转录文字

中文翻译:Xinyi & YZ

第九周简介

欢迎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 9 周,复习宗萨钦哲仁波切关于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的开示。本周的题目是“延续”,主题是如何将我们的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作为个人成长和精神转变的持续旅程。本周的图片是一个人将蜡烛传递给另一个人,展现了传递智慧和慈悲之光的概念。

和往常一样,在开始之前,让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和动机。本着以日常生活为道路的态度,我将阅读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章中的几个偈颂 [注:此处采用释如石译版]:

[18]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19]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20]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21]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22]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调整我们的发心。

[暂停]

目的和祈愿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际,我想重新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一周开始时提出的几个问题:

  • 首先,我们发的是什么愿?即使我们没有时间进行很多正式的闭关或成就法的修持,仁波切也经常说:“发愿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随时都可以去做。”它非常简单,而且非常经济。真的没有理由不去发愿。那么,我们自己的发愿修持是什么样的呢?
  • 第二,过上好的生活、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无论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是佛教徒,我们都有人生志向。我们都想过上好的生活,不管我们给它的定义是什么。那么,过上好的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就我们的人生目标而言,我们有什么追求?

我们已经学习了 《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我希望您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您今天的答案能受到普贤菩萨的宏伟视野和远大抱负所启发。

在第一周,我们还讨论了我们可以有意地[训练]发心。发心是我们可以自己设计的,而不是给予我们的既定答案。所以,我还想邀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中有多少人真正想过我们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们都有希望、目标和抱负,但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为自己选择的,而不仅仅是父母或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对于如何将发心的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而言,设计出一种符合我们的发心的生活方式尤其重要。佛陀有关于“正命”的教导,即八正道中的八种修行之一。因此,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创造外在因缘——包括我们对工作、同伴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是如何支持我们的修行的。

如果您已经坚持到了第 9 周,那么您可能已经对发愿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希望您在谈到《普贤行愿品》中广阔而深奥的大乘发愿时能感受到一定的启发或好奇。我们不能说自己没有机会将《普贤行愿品》的发愿融入我们的修行中。在过去的八周中,我们已经看到如何将一切事物与发愿结合,从最简单的供养一朵花,到繁复的七支供,到广阔而不可思议的无量佛菩的观想,再到最高的大手印和大圆满无二修行,都是如此。

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修行和领悟不断加深,发愿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修行,而是一种密切的与现实生活的觉醒关系。它不再是关于做某件具体的事情,而是持续不断地处于一种有抱负且投入的状态,其中每一刻都是智慧和慈悲的最高结合的表达,超越了传统时间的限制。

我们还探讨了在菩萨的每个阶段,从初发心阶段,到获得证悟之前最高法道和地上的最高阶段,发愿都至关重要。佛陀之所以能在成佛之后继续广大无边的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因为他们在法道上中发了不可思议的愿。所以,我希望我们现在对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去发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明白发愿为何是菩萨道如此重要的基础。

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将发愿融入修行。本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发愿的修行融入生活?我们许多人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是我们都忙于工作和家庭生活。有太多事情要做,甚至在现代世界中,即使是努力保障一个正确的生计这样的基本需求,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只是在原地踏步。因此,我想谈谈仁波切于 2023 年 4 月在台北进行的一个名为“佛系躺平”的开示。他在这里讲了我们如何应对日益艰难的生活挑战。

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还是躺平?

Tang ping (躺平), bai lan (摆烂) and fo xi (佛系)

仁波切将开示命名为“佛系躺平”,是因为“躺平”这个中文词语越来越流行。“躺平”是一个汉语新词或流行词,字面意思是“平躺着”,描述了个人对社会压力,比如996工作制的拒绝。“996”指的是每周工作 72 小时,即每周工作六天,上午 9 点到晚上 9 点。这已被许多中国 IT 和互联网公司采用为正式工作时间表。也许并不奇怪,许多年轻人发现在 996 制下很难实现任何形式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些人选择“躺平”来试图纠正这种不平衡。他们降低了自己对职业的投入和收入的野心,简化了目标,同时仍然做足够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简而言之,他们选择将心理健康置于经济物质主义之上。他们选择生活而不是工作。有人认为,躺平也许是当代中国社会中最接近西方六七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东西了,其灵感同样来自于反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渴望。

一个较新的相关术语是“摆”,是“摆烂”的缩写,意思是“让它烂掉”。这是另一个中文流行词,也与英文词语“quiet quitting”[宁静辞职]相对应。它的意思是主动接受不断恶化的形势,而不是试图扭转局面。基本上,它是指当你意识到某些目标实在太难实现时,你自愿放弃追求它们。这个概念最初描述了在 NBA 篮球联赛中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如果一支球队在一个赛季表现不佳,他们可能会故意放弃比赛,以便在下个赛季获得更有利的选秀权。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面对社会流动性降低和经济不确定性,年轻人将“摆烂”视为沮丧不满的表达。通过这样做,他们拒绝了中国激烈的竞争文化,转而拥抱平庸和平凡。

另一个相关术语是“佛系”,意思是“佛系心态”。同样,这是中文流行词,意思是缺乏野心和对金钱、成功的渴望,而是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与“躺平”和“摆烂”一样,它被用来描述拒绝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狂的激烈竞争,追求平静而看似无感的生活。

仁波切指出,这些话语背后的理念也可以有积极意义。例如,优先考虑内心目标,拒绝内卷,不要迷失于为了竞争而竞争的生活。简单而较少压力和辛劳的生活理念对西方年轻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但所有这些术语也有负面含义。“躺平”、“宁静辞职”和放弃都有采取失败者的态度的意味,无法面对困难的情况,总是找借口不承担责任。退出意味着不再积极推动社会的积极变化,或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因此,勤奋而有抱负的父母看到孩子采取这些态度时,可能不会总是有正面的反应,而这也许并不奇怪。事实上,一些中国父母用“佛系”这个词来责备孩子懒惰和不够努力,称他们为“佛系男孩”或“佛系女孩”,批评他们缺乏欲望和野心。

躺平与佛教

因此,正如仁波切所说,这让佛教处于一个有趣的境地。佛教价值观是好是坏?当人们把佛教与懒惰、退出、放弃和无所事事联系起来时,即使这只是一个笑话,也值得一谈。因为佛教确实涉及出离心和活在当下等概念。从我们踏上法道上起,我们就被教导要发愿能够超越世间八法,即是四个二元对立——利与衰、誉与毁、称与责、乐与苦——它们是典型的执着和散乱之源,将我们束缚在轮回的平凡生活中,导致我们无法专注于寻求解脱。所以我们渴望超越这些驱使我们的二元区别和价值观。而这个教法很容易被误解为放弃和脱离世俗生活。 

佛教也欣赏道教的“无为”概念,即不人为做作或不刻意的行动。这意味着顺其自然,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顺其自然。它尤其因类似大手印和大圆满中大成就者和瑜伽行者的自然行动而受所推崇。但同样,人们很容易将“无为”误解为放弃和什么也不做。 

石涛 荒亭寻幽, 17世纪, 中国线上博物馆”.

当然,佛教艺术和文化也推崇简朴的生活,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即使在今天,无论你是在香港、新加坡还是台北,即使是在市中心最繁忙的公寓楼里,你很可能也会在墙上看到一幅山的画。山上有一间小屋,里面只有一个人俯视着山谷。正如仁波切所说,中国人似乎对隐居、简朴的生活有着一种浪漫和感伤的价值观,即使这与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能会选择躺平来重现这种简单、平和与安宁的生活,这并不奇怪。

但两者之间仍是有很大区别的。佛教不是放弃。相反,它关乎完全超越整个轮回游戏。身为菩萨,我们不会拒绝世界或其他众生。我们完全融入世界,致力于利益和解脱其他众生。我们可能是国王、妓女、大商人或黑帮分子,但尽管我们身处世界,我们不随波逐流。我们不再被困在世界中。 

正如仁波切所说,如果我们能够像佛教、儒教、道教和印度教等传统中的伟大老师那样理解“躺平”、“佛系”和“无为”等词语,那么躺平就应该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渴望过上躺平的生活。但这并不容易。躺平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躺平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为了躺平,我们需要福德。我们需要相当好的运气。我们需要头脑灵光。我们需要有策略。正如古书所教导的那样,为了什么都不做,我们实际上必须做很多事情。我们需要某种智慧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当然,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菩提心和效仿伟大菩萨的愿望之上。

障碍重重

要以菩萨的方式去躺平,会遇到很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心态。我们害怕被排斥和落后于人。我们害怕错过一些东西,害怕拥有的不够多,害怕取得的成就不够多。我们对自己的地位和社会阶级中的位置非常在意。我们不想被视为失败者。这很没吸引力。而且,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教导和培养着去自私地关注自己的和家庭的成功。

正如仁波切所说,对于我们这些有孩子的人来说,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我们希望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一份好工作,拥有快乐充实的个人和职业生活。如果我们有条件,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自豪地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哈佛、耶鲁或牛津。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这很难,尤其是当教育上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似乎对成绩和课外活动的期望总是在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我邻居的女儿在上补习的钢琴课,我可能会感到压力,要让我的孩子上补习的大提琴课或类似的课。若没有给孩子提供所有机会,谁愿意为此负责?世界已经充满不确定性,在未来的经济不确定、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希望确保我们已经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和我们的孩子获得成功,这并非不合理。或者,至少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减轻尽可能多的下行风险。当我们现实地看待当今世界的挑战时,就很难有“躺平”的态度。 

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未来越来越悲观。正如仁波切所说,直到最近,年轻人往往把希望和信念寄托在生态和绿色环境中,但现在甚至连这一点也似乎在褪去,而且是有充分理由的。因此,价值观瓦解和无目的感正在日益增强。许多世纪以前,生活的目的或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由宗教决定的。随着启蒙运动和世俗主义的兴起,社会和政治哲学家提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社会的理想,强调自由和民主的重要性。但似乎随着政治僵局、独裁和两极分化的兴起,许多年轻人也对民主失去了信心。如果环境破坏和政治僵局的情况继续恶化,这至少在短期和中期内是很有可能的,那么,正如仁波切所说,我们确实有失去理智的危险。因此,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层面,也许值得重新审视佛教中的一些古老智慧。 

而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清楚教育和经济体系是否能提供答案,或者如何让我们摆脱无望又无意义的无休止竞争。正如仁波切所说,现代教育和经济体系几乎把你看作一台浓缩咖啡机。你被教育、组装和设计着,以便能够高效工作和生产,成为整个系统的奴隶。对你的期望是一直工作到精疲力竭。这整个系统运行的设计几乎就是让我们专注于维持生计。我们不得不请假一周,去某个地方看日落,这真是不可思议。这太可悲了。所以是的,我们可以原谅暂时退出和躺平。这是可以发生的。但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反应。归根结底,人类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成为一个高效的工具或制造东西的机器。

因此,我们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好的生活模范,以此为目标。是的,我们应该追求证悟和领悟真理的能力。但至少,我们需要培养某种基本的理智。为此,佛陀教导了八正道。

对于菩萨来说,所有生命都是好生命

我们如何才能让佛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让我们假设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佛教中的智慧可能为躺平、佛系、和退出提供一种积极的替代方案。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种让佛教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限制中发挥作用的方法。但这也许和我们的想象相反,问题不大。事实上,这里可能根本不存在问题。

正如我们在《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中看到的,我们工作或生活状况的性质不必成为修行的障碍。就像生于淤泥中的莲花一样,如果能利益众生,我发愿生为国王、妓女甚至黑帮分子,这样我就可以根据众生的期望,以任何顺应他们情况的方式来利益他们。

YouTube 菩萨和咖啡师菩萨

我们在 YouTube 菩萨的例子中能看到这一点。假设你有一个朋友总是想看 YouTube,而你想利益这个朋友。你可能认为看 YouTube 没有好处。但作为一名菩萨,如果你直接介入并责骂这个人看 YouTube,那么他们就会不再听你的话。所以,你必须要按照对方的意乐,自己尽可能多地看 YouTube 开始,来启发他们,然后再慢慢地让他们远离 YouTube。当然,如果你不小心,你也会成为 YouTube 瘾君子。然后,正如仁波切所说,就会有两个 YouTuber。所以我们必须发愿,当我们为他人利益而工作时,我们永远不会被玷污,就像莲花不会被泥水玷污一样。但只要我们牢记这一点,YouTube 菩萨之道和任何其他菩萨之道一样高尚。

仁波切还举了咖啡师菩萨的例子。假设一位八地菩萨凭借其不可思议的力量,看到卡萨布兰卡某处有一家特定的咖啡馆,某个时间点有人会去这家咖啡馆,但只上待半个小时,喝杯咖啡就走。八地菩萨知道,只有在那时,这个人才会成为佛法的完美法器。菩萨就会等待这个时刻。这就是他们耐心的力量。然后,也许在那一年的一月份,菩萨会在那家咖啡馆当咖啡师。最后,这个人走进来,点了一杯意式浓缩咖啡,这位咖啡师菩萨可能和他说了两句半的话。就这么多。就这样。这就结束了。菩萨完成了他的工作。他非常高兴。他种下了佛法的种子。

每一种生活都是我们利益众生的合适基础

因此,就像菩萨可以化身为国王、妓女、黑帮甚至咖啡师来利益众生一样,无论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和职业如何,这同样是我们利益众生的合适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生活都是好生活。正如仁波切所说,如果要求菩萨今天从五点到七点当个白痴,有何不可呢?这也包括在内。如果菩萨需要示现无助或生病才能利益众生,他们就应该这么做。如果菩萨需要无家可归或吸毒成瘾,甚至需要有半个小时变得让人讨厌,那愿我如此。基本上,你不能排除任何东西,任何一种品质都不能排除。唯一可以排除的是违背真理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会利益他人的东西。所以回到寂天菩萨所说 [注:此处采用释如石译版]:

[18]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19]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中的旅程

善知识的风格迥异不可思议

回到我们的正文,《普贤行愿品》是《入法界品》的第 56 章,也是最后一章。这部经以相互依存的世界观来呈现空性无二,对东亚佛教影响极大。《普贤行愿品》的主人公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一位富商之子,也是一位年轻菩萨。它主要讲述了善财童子作为朝圣者和菩萨对实相的了知和证悟的寻觅之旅,并记述了他遇到 52 位上师或善知识的历程。这52位都是菩萨,其中许多人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我想回到这个经文,不仅因为《普贤行愿品》源自于此,还因为善财童子的老师们多种多样。这提醒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职业或生活方式,或者我们可能渴望什么,它们都同样适合作为实践和完善菩萨道的工具。同样,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看,我们可以在一些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和人身上找到佛陀的智慧。所以《入法界品》启发我们,并提醒我们采用大乘广大而宏伟的见地。 

于是善财童子从遇见文殊菩萨起,就开始了他的旅程,文殊菩萨教了他很多东西,然后文殊菩萨对他说:“好了,我讲完了。在离这里很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位伟大的老师,位居五百座高山与五百个山谷之外”——这是典型的印度叙事结构——“你必须去向他学习。”于是善财童子听从了文殊菩萨的话,他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下一位善知识,也就是德云比丘。他终于见到了他,并接受了他的多年教导,最后这位善知识说:“好了,我讲完了。你现在应该去另一个地方见另一位善知识了。” 

这部经继续这样讲下去。它基本上讲的是善财童子参访 52 位善知识的故事。在将他派到另一位善知识那里之前,每位善知识都会教导他。有些善知识非常了不起。例如,第五章讲述了善财童子遇见海云比丘的故事。海云比丘描述了他如何通过 12 年一心观海及其品质,看到一尊佛陀坐在一朵巨大的美丽莲花上,从海中升起,而无数的各种天神向那位佛陀致敬。佛陀给他传授了名为“普眼法門”的教法。这个教法非常庞大,甚至连一章都写不完。 

每位善知识不仅有非常特别的教法,而且有非常特别的教学方式。例如,其中一位上师是妓女,从这位上师那里接受教法的唯一途径是让善财童子成为她的顾客。善财童子参访妓女婆须蜜多女的故事在第 28 章中讲述。正如仁波切所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大乘佛教吗?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理解这部佛经。”通常我们认为善知识是一个宁静的人,一个道德完美的人,所有这些,全部这一套。但这里不是这样。善财童子遇到的老师远非典型。香水卖家、年轻女孩、非佛教徒、佛陀的母亲、佛陀的妻子、商人、夜之女神。他们的教法和成就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广阔或非凡,以至无法想象。更不寻常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从未见过释迦牟尼佛,而是从其他佛,甚至一粒尘埃上的无数佛那里接受过教诲。因此,我们对第一周遇到的威廉·布莱克的诗意想象有了新的认识:

一沙一世界 ,
一花一天堂,
掌中无限 ,
刹那永恒。

善财童子与自在主童子的会面

仁波切说,他个人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是《入法界品》第 15 章中讲述的善财童子与自在主童子会面的故事。善财童子的前一个善知识,善见比丘把他送到自在主童子那里去。通常,当善财童子被派往造访下一个善知识的时候,前一个善知识会向他详细描述下一位是谁,如何找到他,怎么去,要翻过哪座山,要穿过哪个山谷,所有这些细节。但在这种情况下,善见比丘只是告诉他: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名闻;于河渚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注:此处采用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译本]

当然,善财童子花了很多年寻找这位善知识。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一些小孩在沙滩上玩耍。经中详细描述了善财童子如何跑向这个特殊的八岁童子,跪倒在地,顶礼,又抱住这个男孩的脚。他说:“我到处找你啊。”接下来是惯常的对话。“谁派你来的?”善财童子说他的名字是善见比丘,即上一个参拜的菩萨。不管怎样,当谈到这位男童的开示时,仁波切说:“这真的太好了。”这是他最喜欢的。是关于数字的,比如一、二、三、四、五,诸如此类。但令人惊奇的是,对我们来说,在大约一万亿之后,我们的算数就到数顶了。但这个童子还有更多、更多的数字,大约有 14 页那么多。大约第十页之后,这些数字听起来基本上就像婴儿的牙牙学语。然后你意识到这位菩萨正在嘲笑数学和理性主义。你意识到一和万亿都只是幻象。 

不管怎样,最后,第 51 位菩萨将善财童子送往他的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那里。这太妙了,因为在读完这 2,000 页的佛经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发愿。在我们读到最后一章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空性、波罗蜜,以及所有那些高深的哲学。但最终,一切都回到发愿。 

我们可以练习发愿

回到我们自己。无论我们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如何,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发愿的时刻。我们可以走出激烈的竞争,去“躺平”,即使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甚至不一定需要远离一切,休息或度假。相反,我们可以停下来,花点时间修行佛法,也许背诵一个祈愿文,或者去北温哥华的净土旅行[注:见第8],或者怀着真正的菩提心,供一盏灯,或一束花。 

而谈到修行,我们绝不应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当然,渴望拥有条件和发愿来勤奋修行并积累大量福德是件好事。但有许多人被佛教法道吸引,想成为佛教徒,但又不想放弃目前的生活方式。但是,连屠夫都可能想成为佛教徒,而这一点在佛经也有印证。在某一部佛经中,一位屠夫遇到了佛陀,他说他真的想皈依佛门,但他很担心,因为他是一名屠夫,无法放弃生计,尽管他的生计是杀生。于是他问佛陀:“我该怎么办?”佛陀说:“从现在开始,你发誓从日落至日出不去杀生。”这并不意味着佛陀准许他杀生,而是佛陀为屠夫开辟了一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屠夫可以通过一些有益的思想和行为积累更多的功德。 

同样,正如仁波切所说,很多人可能对佛教有真正的缘分,但他们可能仍然想自由地抽烟、喝酒、吃肉、乱搞等等。如果我们告诉他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佛教不相容,或者他们在法道上取得进步的唯一方法是一心致力于认真的学习和修行,例如深入研究中观或进行三年的闭关,那将是特别令人心灰意冷的。 

正如仁波切所说,无论如何,这并不是佛教徒的含义。佛教徒是任何遵循四圣谛和八正道的人。换句话说,是任何接受三法印的人:

  • 无常(Anicca),或者如仁波切所说,“没有什么是确定的”。
  • 苦(Dukkha),或者正如仁波切所说,“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令人满意的”。
  • 无我 (Anatta),或者如仁波切所说,“万事皆非所见即所得”。

正如我们上周所看到的,仁波切告诉我们,对我们任何人来说,想要积累巨大的福德,只需在每一个行为中都以菩提心摄持,并且进行回向。这样,即使只是献上一朵花,同时想着“愿这份供养最终利益所有众生”,你也会积累无量的功德。 

我们对佛教的看法可以非常包容和鼓舞人心。它可以包括那些不能禅修的人、不能致力于密集修行的人和不能吃素的人。当然,它也可以包括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可能并不总是能够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生活和修行,或者是我们觉得自己应该遵循的方式。仁波切引用了吉美林巴对玛哈嘎拉(大黑天)和玛哈嘎利(大黑神女)的祈祷,吉美林巴说:

这些人虽然是俗人,但 

他们崇敬您,三宝。
尽管他们不能修行,但
他们重视因缘果报。
因此,他们值得您的保护。

换句话说,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见地和发愿。正如我们所见,当我们开始以菩萨道修行并发愿使所有众生解脱时,我们对人生目标的理解方式就开始转变。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和思考生活。所以,即使我们现在不能 100% 地投入到修行中,我们的愿望也是明确的。然后,正如仁波切所说,我们以不同的发心和态度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我们说的是信心,因为我们所祈愿的是一项可以实现的任务。事实上,根据菩萨的说法,即使你只是开始发愿,你就已经达成目的了。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看起来仍然身陷激烈竞争之中,但我们的“躺平”和“佛系”可以成为我们菩萨道的一部分。我们不再想逃避生活,而是学会将生活视为修行菩萨道和利益众生的完美基础。因此,让我们发愿,愿所有众生都能找到一种真正“躺平”和体验“佛系”的方法,无论他们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愿我们都能够一起成佛。正如仁波切所说,让我们不要忘记,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发愿是所有修行中最无风险、最方便的。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因此,让我们再完整地读一遍普贤菩萨的《愿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行愿品》在此结束)

好,现在用一点时间,您以自己的方式回向。

[暂停]

最后,谢谢您,并期待再次见到您。

[教学结束]


注:要阅读脚注,请点击上标数字

由Alex Li Trisoglio转录和编辑
中文翻译:Xinyi & YZ